我所在高寒泥炭地氮循环领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

作者:谭月臣 时间:2023-02-22 点击数:

泥炭地占世界3%的陆地面积,蕴藏了总量30%的碳和10%的氮元素。但是大约10%-20%的原始泥炭地被人为排水作为农业和工业用地。作为世界最大高寒泥炭地,四川若尔盖泥炭地自20世纪50-70年代起,已有约40%的原始泥炭地被人为排水用作牧场,长期排水造成泥炭地土壤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。又因为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,目前尚未证实长期排水对土壤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有何种影响。本研究利用连续流动培养系统和同位素SP值技术,证明长期排水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多样性,促进了CO2排放。在好氧条件下,原始泥炭地有较高的N2ON2排放,但是在土壤转为厌氧条件后,长期排水泥炭地N2O排放快速上升。本研究揭示了长期排水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,进而改变了土壤N2O产生途径,并证实土壤反硝化过程是高寒泥炭地土壤N2O的主要来源。

研究成果以“Long-term artificial drainage altered the product stoichiometry of denitrification in alpine peatland soil of Qinghai-Tibet Plateau”为题,发表在土壤学国际顶级期刊GeodermaIF7.422)上。本研究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。湿地所助理研究员谭月臣为第一作者。该研究得到所面上项目、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linkinghub.elsevier.com/retrieve/pii/S0016706122005134


1 土壤CO2, N2O, N2通量和N2O/(N2O+N2)产物比

2 原始泥炭地和人工排水泥炭地主要细菌门的网络关系


 

Copyright© 2019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  地址: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  Tel:010-62824182  京ICP备 11001867 号